封面故事2011臺北世界設計大會圓滿落幕
向全世界發聲:
如果要問:臺北在建國百年規模最盛大的活動是什麼?無庸置疑, 答案一定是「2011臺北世界設計大會」及「2011臺北世界設計大展」, 這也是繼聽障奧運、國際花卉博覽會之後,臺北再度於國際舞臺交出亮 眼成績單的國際盛事。在「2011臺北世界設計大展」中,以「交鋒, Design at the edges」為主題,總共有34國、58家企業、50家設計公 司、26所學校、43個以上政府及設計組織參與;而三大展區共有1萬 4,200坪,結合了19個展區,1,200位以上的國內外設計師,6,000件以 上的展品,盛況空前,而且免費參觀,短短1個月展期內,就吸引了超 過136萬人次的參觀人潮。 「臺灣設計年」在臺北美夢成真
|
![]() |
![]() |
2011臺北世界設計大會開幕 | 充滿創意與互動的國際設計論壇開幕典禮 |
「2010臺北國際花卉博覽會」是臺灣首次獲得國際授權舉辦的世界級博覽會,也是 亞洲第4個國家、第7個城市舉辦的國際博覽會。它就如同萬花筒般,展現出臺灣的「花 卉園藝實力、文化藝術特色、環境生態關懷、先端科技成就」的國力與繽紛特色。
規模空前的跨領域國際設計盛會 「2011臺北世界設計大會」,吸引來自全 球56國3,036位設計相關領域人士齊聚臺 北,各路設計界菁英莫不想在此盛會中嶄露 頭角,激盪出創意火花。
為了使設計領域與非設計領域,或不同 類別的設計能有機會交鋒及碰撞,「2011 臺北世界設計大會」主題訂為「交鋒— Design At the Edge」。大會的重頭戲「IDA 國際設計論壇」規劃了5大議題:經濟發展、網路科技、生物科技、都市發展、國際遷移,分 別邀請全球5大影響力大師主講,同時安排3位不同領域的國內外知名設計師與他們對談,探討 「設計」與其他領域相互激盪後的前瞻突破。
除了白天論壇外,經濟部與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國立故宮博物院及臺北市政府更精心 策劃三大主題之夜,分別在國立中正文化中心、國立故宮博物院與爭豔館,結合藝文表演活動 與時裝設計秀展現臺灣文創軟實力與辦理會展的能力。
「2011臺北世界設計大展」
智慧型溫室 同時呈現跨地形緯度特殊植栽
為了迎接全球三千多位設計菁英齊聚 臺北參加於10月22日至24日舉辦的首屆世 界設計大會,經濟部與臺北市政府經過5 年籌畫,擴大舉辦「2011臺北世界設計大 展」,並於9月30日開展,為2011世界設計 大會提前暖身。設計大展主要在松山文創園區、南港展覽館及世貿展覽1館等三大園區展示, 展出內容橫跨不同領域,多元又頗具創意,宛如一場設計界的聯合國大會。
以下就各展區的展出內容及相關主題分別介紹。大致說來,松山文創園區主要訴求「設計 專業展」;南港展覽館訴求「設計交流展」;而世貿展覽館則是訴求「設計創作展」。
「2011臺北世界設計大展」總共有34國、58家企業、50家設計公司、26所學校、43個以 上政府及設計組織參與。三大展區共有1萬4,200坪,結合了19個展區,1,200位以上的國內外 設計師,6,000件以上的展品,展出規模空前,而且完全免費參觀。
![]() |
![]() |
首先登場的松山文創園區,除了將大會主題「交鋒」發揮得淋漓盡致外,考慮到設計係以 人為本,提出「善念設計」,並將大展主題館定名為「幸福所在」,透過關懷地球的128件幸 福設計,凸顯設計師如何在食、衣、住、行領域中,經由設計實踐讓人們更幸福的社會責任。
馬英九總統出席開幕典禮時也特別以「植樹」的方式,呼應善念精神,用設計力量展現對 環境的友善,為「2011臺北世界設計大展」在松山文創園區舉辦留下雋永歷史的見証。
松山文創園區使用了古蹟1號到5號倉庫及製菸工廠作為展域,總面積超過4,000坪。除了「設計交鋒展」外,還有以不同設計類別策劃的「國際工業設計展」、「國際室內設計展」、 「國際平面設計展」、「國際工藝設計展」及「亞洲文創跨界創作展」等國際級展覽;而國內 的精華展覽則有「台灣設計之光展」、「設計玩家展」、「金點設計展」、「更見菩提展」以 及常設的「台灣設計館」等,都相當有看頭!「南港展覽館」為本次設計大展中最具國際性及前瞻性科技的展館,主軸為「設計交流 展」,共有6,800坪1,645個攤位,包含「企業區」、「團體區」、「感動區」、「數位區」 及「兩岸區」等5大展區,展區內集合了全球數一數二知名設計相關產業及組織共同展出。此 外,臺北市政府還特別設置了「臺北館」,以「樂活之都」為主軸,向全世界展現「臺北有足 夠條件成為2016年世界設計之都候選城市」的實力。南港展區更是創下了南港展覽館有史以來 單日進場最多人次的紀錄。
「世貿展覽1館」則勾勒出當代設計師與國內外設計新銳的創作舞臺,838個攤位串聯起跨 世代的創意互動、穿梭於東西方的設計美學、營造出跨領域的文化交流,包含「台灣當代設計 師聯展」、「國際設計學生創作展」,以及為期5天、來自臺灣及歐美亞等25個國家920位設計 新秀,由30位國際設計大師親自指導,在全臺30個設計院校中展開,全球設計史上最大規模之 設計工作營「新世代交叉設計營」等,可說是新銳創作能量大爆發,令人驚艷!
世界設計大展松山展區全場域導覽也是這次展覽的 一大特色,由專業導覽人員說明策展概念及作品介紹。 這批導覽志工由外貿協會整合,延續上海世博與臺北國 際花博的導覽經驗及資源,請華航贊助專業訓練,總計 有42名VIP級領航員及75名一般級導覽員,陣容亮眼, 深受好評。
除了國內對展覽多持肯定報導外,大展也獲得國際 人士的好評,德國iF設計獎總裁Ralph Wiegmann表示: 「看過全球那麼多設計展,這是有史以來我看過最好 看、品質最好的設計展!」
特別一提,這次「2011臺北世界設計大展」的圓滿成功,其中有一個重要因素,就 是松山文創園區的古蹟活化再利用。臺北市政府為了這個仿若設計界奧林匹克大會的國 際盛事,各局處皆全力以赴,其中最令人引頸企盼的莫過於松山菸廠歷經5年整修蛻變 為松山文創園區,藉臺北世界設計大展的舉辦,獻上她的處女秀,全面開放,在產業遺 址內重啟臺灣的設計大業。
興建於1937年的松山菸廠,曾為東南亞最大製菸工廠,於1998年關廠停止營運後, 幾乎被荒煙蔓草所淹沒;2001年臺北市政府指定松山菸廠為市定古蹟,並朝將其打造為 文化創意產業旗艦基地的政策邁進;2007年開始編列預算進行長達5年的修復工程,期 間同步於2010年邀請台灣創意設計中心自南港搬遷進駐,為松菸轉型注入新活力。
被譽為「臺北後花園」的松山菸廠,占地約6.6公頃,園區內菸廠建築本身就相當 有看頭,擁有噴泉的巴洛克花園和生態景觀池等,思古幽情令人驚艷。當年因應製菸產 業蓬勃發展所建,仿若工業村的廠房,在時代變遷後,重新肩負新任務,扮演設計產業 發展中心,別具歷史傳承意義。她也不負眾望,首次在設計大會登場就交出亮眼的成績 單,短短一個月內就湧進八十多萬人觀展,向世人宣告:「經過古蹟活化的松山文創園 區,將成為我國創意設計匯流基地,展現臺灣國際設計實力!」
為了讓這次設計博覽會留下歷史紀念,藉古蹟活化再利用,經濟部設置華人第一個設計專 門博物館「台灣設計館」,希望讓松山文創園區成為臺灣設計薈萃之地,帶動創意設計發展。
「台灣設計館」全館512坪,共分7大展區,超過300件展品,展示來自全球及臺灣經典設 計作品,其中「臺灣區」部分蒐集了100多件臺灣經濟發展各時期中的代表性設計產品,從臺 灣第一台自行設計的電腦到最新獲得國際獎項的展品一次呈現,從中可以一窺臺灣如何運用設 計,推動經濟與社會發展的成功經驗。
有了優良的展覽硬體,更要有訴求明確的軟體,召告世人臺灣舉辦這次世界設計大展的意 義,國內策展人不約而同都提出「從世界看到臺灣」的理念。
「設計交鋒展」與「國際工業設計展」策展人胡朝聖表示,臺灣要以什麼觀念和人交鋒? 從在地與外者來思考交流,把臺灣的觀念帶出去,藉由合作共同為在地發聲,整個過程其實是 對於自己身分和國家的一個再認同。隨著國際趨勢潮流,藝術與設計的界限已經愈來愈模糊, 這次設計大展中,特別從善念設計的觀點呈現大會主題「交鋒」,拋出設計師也能用專業能力 介入當代社會,使社會國家或整個地球有更美好未來的決心。
「國際平面設計展」策展人,同時也是這次臺北世界設計大展吉祥物「Master D 三頭六 臂」的設計者李明道表示,這是一個沒有主流的時代,平面設計正處於潮間帶,正由於它的不確定性,反而更加充滿各種可能性。面臨這種不安的未來,以溫暖 真愛為主題,更能創出撫慰人心的作品。這次大會與大展把全世 界帶到你面前,是個吸取養分與絕佳發言的機會,如果沒有這次 機會,臺灣設計界要參與這麼多場全球設計界的演講或活動是不可能的。
「國際室內設計展」策展人姚政仲則是認為,臺灣第一次舉 辦世界性設計大會,對正式成為國際設計成員具有象徵性意義,我 們可以從這些先進國家的發展經驗或是這些城市在設計上的競爭 力,在影響與匯流中找到臺灣的定位。
「亞洲文創跨界創作展」策展人陳俊良相信「設計始終來自人 性」,鼓勵設計人走出框架尋找啟發,策展「妙法自然」以書法 家董陽孜24帖墨寶為元素,邀請5國20位設計大師及臺灣不 同世代的20位創作者,以各自特色與董陽孜書法對話,激 盪出漢字的無限可能。
「台灣當代設計師聯展」策展人劉國滄則表示,這次展覽 是跨界合作與創意能量的擴散,從中可以看到國家把設計視為很重要的年度政策,很多設計活 動的發生能產生撞擊,激發出新的設計思考及產業模式,民眾與年輕學生能夠體認到設計與城 市、創意居民的關係,相當難得。
令人驚喜的是,這次世界設計大會及大展的成功,獲得了國際設計聯盟(IDA)3位理事長 的一致肯定,他們都盛讚這次設計大會可能是「空前絕後」,未來其他國家也可能難以項背!
國際平面設計協會理事長Russell Kennedy表示,透過這次活動了解到臺灣政府扶植設計 產業不遺餘力,並提供企業良好的發展設計環境,以及嘗試把設計師、設計大專院校與企業串 連起來,深具產、官、學共同合作發展設計的政策遠見。
國際工業設計社團協會理事長Mark Breitenberg也認為,臺灣的設計一年比一年進步,展 現驚人的設計力,歡迎臺北角逐2016年世界設計之都。
國際室內建築設計團體聯盟理事長Shashi Caan亦肯定臺灣近年來的設計表現,她說, 臺灣是亞洲發展設計的典範,堪稱亞洲的義大利。
世界設計大會的圓滿成功,讓全世界對臺灣刮目相看,國際設計聯盟(IDA)3位理事 長更是肯定,此次設計大會的舉辦立下了創新的典範,他們坦言:「這次臺灣所達到的水 準不只盛況空前,未來其他國家也難以追隨!」由此可見,臺灣不只已經成功敲開世界設 計的大門,更已經大幅進步,在國際設計之都中,從追隨者變成前導者了。
值得一提的是,國際工業設計社團協會特別選在「世界設計大會」IDA論壇的最後一 天,宣布南非開普敦市獲選「2014世界設計之都」。兩度來臺訪問,對臺灣讚譽有加的開 普敦市副市長Patricia De Lille表示,種 族隔離政策造成的裂痕藉由城市設計重 新連結,透過設計積極改變城市未來, 是開普敦獲評審青睞的關鍵。他發現臺 北與開普敦有不少相似之處,同樣擁有 豐富的自然景觀與多樣民族賦予城市多 元樣貌,爭取世界設計之都極具挑戰 性,但過程卻相當值得,他也支持並鼓 勵臺北「Go for It!」
角逐失利的愛爾蘭都柏林及西班牙畢爾包市市長,失望之情溢於言表,但還是相當肯定 團隊曾經全力以赴。爭取世界之都讓每個城市重新審視思考,自己所居城市的過去、現在與 未來,透過設計重新定位;也藉由國際競賽這扇窗與全球具有創意的城市展開互動與結盟。
以些微差距與「2012世界設計之都」擦身而過的荷蘭恩荷芬市市長Rob van Gijzel,9 月22日率團訪臺期間,特別以過來人身分,透過論壇方式暢談恩荷芬如何從工業城,變身 為結合頂尖技術與設計的創意之都,並分享2012年參與競爭「世界設計之都」的經驗。
由各國心聲顯示,如今爭辦「世界設計之都」已成為各國展現軟實力的表徵,無論上 榜或落榜,都能重新審視並重新定位國家競爭力,若能夠脫穎而出,更是對國家及城市發 展的莫大肯定,相信臺北在「2011世界設計大會」及大展中,已經大放異彩,若能再接再 勵,相信離「世界設計之都」應該是只差臨門一腳了。
「世界設計之都」是國際工業設計社團協會所發起的全球城市運用設計改造運動計 畫,每2年由全球申請城市中評選出世界設計之都。現在全球有許多城市都想爭取成為世界 設計之都,因為一旦獲選,就可成為該區域或全球設計領導中心,吸引投資與創意人才, 推進知識經濟發展,建立國際形象,成為非去不可的觀光景點。
有了「2011世界設計大會」的成功經驗,臺北市對於邁向「世界設計之都」躍躍欲 試。這次世界設計大展約有136萬2,822人次的參觀人潮,許多年輕人更以朝聖心情來觀 展,由此盛況就可照見臺北從市民參與散發出的能量。臺北市成功的舉辦首屆世界設計大 會,為大會創造了一個新的里程碑,提升臺北市在全球設計界的最高能見度,更進一步往 「世界設計之都」邁進,幾乎已是眾望所歸。
身為本次世界設計大展主辦城市市長,郝龍斌市長表示:「臺北市本身就是一個設 計,是城市的設計表現,我們希望透過創意人才讓城市提升、加值。」就像全球4大設計競 賽(IDEA、reddot、iF、G-MARK)歷年來的加總獲獎數,從2003的16件到2010年的260 件,從這裡就可看出我國設計人才的實力與潛力。「我們要把設計變成臺北的名片!」郝 龍斌市長頗具信心地表示。
當被問及,臺北已經做好爭取2016年世界設計之都的準備了嗎?郝龍斌市長明快地回 答:「Taipei is ready!」他表示,臺北市是全球華人文化薈萃的城市,希望邀請所有市民共同努力,把臺北打造為創意首都,共同爭取世界設計之都的榮耀。